卷七、教學相長(1996-2001)
第四章、師者日常
之二、網路上身
1995年,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推出了一部網路驚悚電影《The Net》,在台上映時翻譯為《網路上身》。女主角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飾演一名內向的電腦程式分析師,意外捲入一場連環陰謀。原本處處依賴電腦及網路資訊的宅女,一夕之間成為網路孤兒,不僅身份被竄改,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最後仍是靠著自己的電腦長才,重新奪回真實身份和原來的生活。
那一年,並未發生如傳說中「1995閏八月」的種種預言,倒是電影的編劇提前預告了個資外洩、駭客攻擊等種種網路科技反撲的可能性。
網際網路是二十世紀末才興起的龐大資訊串聯系統,透過電子、無線和光纖網路技術,將個人、學術界、企業界和政府的網路串聯,提供了一個全球資訊分享的平台。
1980年代,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NET就是從學術和軍事網路的連接開始進化。一直到1991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就是WWW.)才正式公告上線。這期間,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應該較能深切的感受到這項科技的發展有多麼重要。
還記得剛進研究所就讀時,第一要務就是窩在系圖查找紙本的化學摘要(CA),走遍北部各大學圖書館尋找參考資料,費了好大功夫,仍然不能確定自己要做的研究是否已被人捷足先登。而今,只需要上網輸入關鍵字,很快便能一目瞭然。
還有當年投稿國外的學術期刊,得用打字稿紙本投寄、審稿、修正,來回的飄洋過海。從投稿到最後確認刊登,至少耗時3到6個月,這對急著要畢業的研究生,或是急著要升等升遷的學者來說,真是個痛苦的煎熬。一直到我在職進修博班的時候,情況才漸漸改善,投稿改以電子檔線上傳遞,一切動作都在網上搞定,省去苦苦等候的寶貴時間。
另外,由於資訊科技的壯大,所有的文書作業都在電腦鍵盤間完成,傳統的中文和英文打字機瞬間被掃入歷史的塵埃。我剛開始任教時,試卷考題還是以手寫加剪貼完成;後來很快就意識到,鍵盤輸入和文書處理功能已經成為教師的基本功,既是慣常教職工作的必備技能,也是進入網路世界的金鑰匙。
英文打字還容易,就中文輸入最麻煩。
「中文輸入法」的發展過程艱辛,在二十世紀末的二十年間,出現了上千種的編碼方法。記得在寫碩士論文期間,使用的是名叫「Word star」的文書處理軟體;到了1990年代後期,則被微軟的Word系統超越,輸入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各憑喜好。多年來也曾陸續學過幾種字型輸入法,像是原名「形意檢字法」的「倉頡」輸入法,或是結合英文字母與字根的「嘸蝦米輸入法」。「嘸蝦米」是台語簡單易學、沒什麼大不了的意思,可真正應用時還是得從頭學起。學到後來,懶惰如我者,最後還是回歸到最熟練的「注音輸入法」。只不過多年的訓練之後,由早期的「一指神功」,進化為「左右二指神功」。(語音輸入發展成熟時,我已準備退場了。)
在教學應用上,電腦和網路的使用已經和呼吸一樣不可或缺,教師的「e化教材」、授課、資料上傳、學生的報告、師生的訊息互動、校務系統、學習歷程等等等,可以這麼說,除了讀書教書以外的大小事,皆可藉由網路來連結溝通。
除此之外,網際網路不僅造就資訊取用和共享的便利性,更將「人際網路」無限擴展。大家透過各種社群軟體,擴大交友圈,或分享喜怒哀樂,或刷存在感,或者同溫層的人相互取暖。對於像我這樣有些年紀的人來說,還具有尋訪舊遊的功能。經由網路的搜尋引擎,找尋失聯多年的老同學、老朋友,甚至曾經的老情人…
也就是因為電腦和網路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一旦出了什麼紕漏,或者像電影中被有心人士惡意使用,造成的影響和傷害都難以想像。
1998年,當時仍在大同軍校就讀的學弟阿豪創作了一款電腦病毒,會使硬碟被垃圾資訊覆蓋,甚至破壞BIOS,無法啟動。病毒雖直接以阿豪名字的英文縮寫CIH命名,由於發作日期是4月26日,正好是「車諾比核災」事故的紀念日,一般慣稱為「車諾比病毒」,公認是至今最有害、且廣泛傳播的病毒之一,估計前後造成全球超過六百萬台電腦被癱瘓。
那些年,幾乎所有慣用電腦的人都嚐過中毒或當機之後,一切停擺不知所措之苦,這狀況有點像兒時颱風夜吹毀大多數的電視天線,隔天沒有電視可看時的窘境一般。於是大家奔相走告,相互提醒,務必時時做好資料備份,以免病毒上身時後悔莫及。
2000,博班進入緊鑼密鼓收尾的一年,除了電腦病毒的侵擾,還發生了資訊年序錯置的「千禧蟲危機」(Y2k),大家都擔心當電腦誤將2000判讀為1900時,會引發資訊系統的混亂。結果是預防得宜,並未造成電腦網路的災難,反倒是有人帶風向,說會引發瘟疫,間接促成殺蟲劑的熱銷。
千禧蟲不是真的蟲,資訊不透明或太透明都會造成不同傷害,關鍵還是在人的身上。人若心存敬畏,善用科技,自然天下太平;反之,則網路災難必定反噬上身。